近日,《社会科学报》第1397期在头版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题,对我校校长兼孔子研究所所长傅永聚教授进行专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以下为报道全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访安博体育(ABsports),官方网站入口校长兼孔子研究所所长傅永聚
记者: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您认为,习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傅永聚:习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两句话,高屋建瓴,意味深长,是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的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战略回应。
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而社会道德却出现了滑坡。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诸多丑恶事件被频频曝光,甚至被无限放大,给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在社会上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这反映出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和困境。如果不认真对待,加以补救,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富强中国转变为文明中国”的命题。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随着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已经开始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尤其是传统伦理、道德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协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伦理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伦理文化的建立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其原因当然很多,一方面是社会转型导致传统道德失去了社会依托,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新的道德一时无法完全确立,造成了道德方面的缺失。寻求解决之道,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向外国寻找,一条是向古代寻找。这一百多年来,我们所做的基本上就是向西方学习,去构建我们的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结果不太理想。因为我们在拿来主义的同时,却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以庸俗进化论为指导,用二元对立的观念来对待传统伦理文化,不仅忽视了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且还将之人为否定、隔断,造成了今天中国人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无根”状态。所以,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整理发掘和现代诠释,使传统的中华伦理道德在今天的现代中国发挥其积极作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习总书记的讲话就具有了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记者:回首数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不同的文明则因其特质所在而有着独特的道德论理体系。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演进变迁中发展起来的中华伦理道德,它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记者:建立伦理道德规范,只是迈出了道德建设的第一步。将道德规范深化为人的道德意识,则是道德建设中最为关键也最为实际的一环。在这方面,古代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傅永聚:古人尤其是儒家对此有很深刻的思考,也有很多实践。
第一,设置教化之官。在周代,就有专门掌管教化的司徒之官。《周礼》中,“大司徒”的职责就有“施十有二教”一说,所谓“十二教”是“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除此之外,还有各级的官职,如乡大夫、三老等等,专门负责教化。可见,古代对于道德教化,是有制度上的设计的。儒家继承并发展了道德教化的传统。这种教化之官,在后世一直延续下来。
第二,建构教育制度。这是道德教化的另外一个制度设计。古代中国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部分,构成了互相补充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主要靠家族进行。社会教育即上述的教化之官的职责。学校教育在古代称为“庠序之教”。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古代学校的职责在于教化。不论是国家的太学,还是民间的私塾、书院,都是以儒家经典的传授为主,其中知识的传授远远不如道德养成更显重要。从童蒙开始,有“养正之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教之以社会的道德伦理,以使之“成人”。
第三,强调为政者和知识分子的以身作则。孔子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是君子即为政者的“率先垂范”的示范效应。作为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君子要“以德服人”。为政者不仅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告诉民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树立一个是非、对错、善恶、荣辱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儒家士大夫,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与官僚群体,一直遵循孔子这一教诲,重视自身的道德引领作用。儒家所讲的“大学之道”,主要是针对士大夫群体而言的,“明明德”与“新民”都是士大夫群体的使命。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美德,汲取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精华。那么,应当如何认识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正确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傅永聚:我们认为,孔子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塑造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必将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
中华文化具有伦理本位主义的传统,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活水。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崇道德、重伦理、尚人本、贵和谐的人文传统。伦理贯穿于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经过几千年的理论阐释和社会实践,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伦理已经内化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中国人生命的底色。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必须有中国的民族性特征,必须建基于中华传统伦理之上,接续本源,开拓创新。
报道链接: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2012skb/bqjj/userobject1ai7038.html
(作者:泽羽 来源:社会科学报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王中华)